芝加哥大学2017届毕业演讲

 

芝加哥大学2017届毕业演讲

演讲者是 David Brooks,《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David对这次邀请的分析:

1.这不可能是简单的开放日

2.为什么邀请他来做致辞嘉宾

主题。因为之前的受邀嘉宾的主题都太专业化,也许芝加哥大学是想表现它是所正常的学校。           

选人。希望是能在电视看到到的人,但仅限PBS。           

总而言之,David自嘲自己是入门级的人选。



像今天这个场合,知名大学会请一名功成名就的人士来告诉大家:成功并不重要。          


       
David自嘲,像他们这样的嘉宾就该给一些烂大街的建议:遵从心声、做真实的自己、追逐自己的激情、未来无限可能 等等。但事实上让年轻人们欠下一屁股债,然后给一些绝对会搞砸事业的建议,让人以后连债务都还不清。          

如何应对“令人激动的”未来

David想教两件事:

尼采《悲剧的死亡》,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灵魂出窍,进入了书本的世界。         

如果他们打心底意识到这些人类所面对过的问题和境遇如何与生死休戚相关的话,就能真切地感受当时这些问题的重要。         

但谈论它的人,要是没能去探寻这些历史伤痕以及文字背后之事的话,就让他非常愤怒。     

教学的一个悲剧是:有时候教授们在课堂上倾注的远多于学生当时能吸收的。但实际上,这种高强度的教学更像是在树人。成年生活中的种种现实会浇灌这些种子令其茁壮生长,      

 

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他成为我生活的重要向导”
奥古斯汀 Augustine——“直到后来我才理解,他那爱与灵魂挣扎之中蕴含的力量,并明白了药谨慎对待我之所爱,因为它会成为我之所是”

以下为演讲原文摘录

芝大教会了我3件事:



1.我渴望看见

有太多人带着扭曲的视角看世界,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或者只看到由他们的情绪滤镜处理过的世界          



2.我渴望智慧

根植于心的人性、风度和稳重就体现在智者身上。他能透过爱与包容去审视别人的缺陷,他能直指任何问题的核心,环顾四野,便可洞见凝聚之力与不可强求之事。          

需要我们真情实意地关怀身边的人,需要时常在独处中自我反省,需要阅读伟大的作品,需要我们跳出所置身的时代,需要我们跳出自己现有的成见,动身踏上求取理解的终身之旅。      

3.我渴望理想

威廉詹姆士曾写道“人类情感似乎需要的是,能一直看到挣扎的景象。果实被吞下的那—刻满足感就顿显卑劣:汗水与努力人性承受极限之压痛苦不堪,然而度过了这一劫又拒绝享受成功,转而踏上更为人迹罕至的艰苦之旅。正是这种事情激励着我们。”         

人类的存在有着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个人的痛苦铺就了追求至高理想的路。这些女性在电影中并不快乐,但是有一股精神张力一直推着她们追逐这两个伟大的理想,那正是我们所有人生命中想要的,对美好事物极力地争取。        

想要看清这个世界、想要变得智慧、想要追求理想,这些不算是精神追求,他们源自更深层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灵魂。       

追求美、真理、正义、超验和家园,这正是我们身上道德价值的体现,是我们每个人应受尊重享有尊严之所在。       



当下正经历着关于终极意义的危机,许多人对自己的目标和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或者遵从什么样的根本信念行事。          

“我应该如何生活?”、“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来这里?”。这些关乎生命意义与目的的问题,需要能引导指点人们的理念才能接受。         

尼采曾说“若知为何而生,遂可纳首一切。”但倘若你不知道自己的使命,那即使是第一次失败或挫折就能置你于危机之中,让你彻底崩溃。           

<font color="#6425d0">没有明确目标的年轻人毕业了,指望用一次次堆砌成功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他们成了所谓的“焦虑的佼佼者”。这种人一定没有稳固的处事根基,但依然试图让自己从所遇的问题中解脱出来,这等于陷自己于不可能之境。因为你无法通过建造新的楼层来弥补像流沙一般的地基。</font>        

凡事终有报,危机感来临,压抑感和沮丧接踵而至,“这种悲伤深入直觉,我在自己身上、朋友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看见过,它表现出一种若有所失。	这是继承了虚无的一代人,从道德和意义性观念方面来看的话”    

终极意义危机的恶果体现在自杀率的攀升。        

在芝大,你可能并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但是你知道崇山峻岭就在那里等着你去探索。人生的诸多答案就在那座美好之物的博览馆里,只是会给你莫大的安慰,让你变得冷静沉稳。

关于芝大没能教会的东西



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构建亲密关系( intimacy)

这是促成圆满人生的重要挑战之一。这是因为人生面对的首要挑战不是知识能力的挑战,而是动力的挑战。       

 人生在于不仅要知道何为益事,还要带着爱与热血全身心投入你所热爱的事中。人生在于热烈地爱着你的配偶和家人,以至于焕发出他们内心的爱。       

人生在于坚定地热爱自己的工作

圆满的人生是从开放式选择走向甜蜜献身的过程;是你千万次拒绝其他事,只为了去做几次你深深牵挂的事;是你愿意为了把自己和所热爱之事绑在一起,可他们却会给你自由。         

这种爱不只是柏拉图式的理想之爱,而是将内心的热爱真正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它在于把握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它在于勇于直面循环往复的脆弱感;在于遭受危机之后仍然坚守——即便自己不确定是否还相信这份关系、这份事业或这个机构;在于宽恕对你的背叛,当你工作失误或者伤了配偶的心时能请求谅解。     

当你与 配偶、朋友、职业、社区 or信仰建立密切联结时,你会如前人所说“愿意被他人真正地了解,纵使前路危机四伏”。      

所以人们需要学会建立亲密关系,实现相处之道;彼此相依、体悟人生真趣。      

但这种情感的艺术并非天生就会,我们需要反复经历脆弱不堪、矢志不渝、人情历练后才能掌握它。     



<font color="#2DC26B">展示自己平庸无奇的一面是建立亲密关系的绝对前提</font>。      

我们没有兴致去寻找交心的朋友,我们几乎总是在靠近彼此时,裹着一层“思维的虚假大厦”,当碰到不确定的情形或难关时,我们总爱借助于自己的强处,想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而不是向我们几乎无法控制的情绪缴械投降。           

学术表现和职业素养表现为

情绪抽离、专业化、批判性思维、冷眼旁观以及对冷静推理的着迷。           



但随着年龄渐长,需要我们证明自己聪明的机会变少,但生活汇总有无数个场合需要我们善良、仁慈、优雅、敏锐、同情、慷慨和爱。             

生活需要你拓宽自己情绪的全部曲目,需要你径直和他人去打交道。           

如果你还没掌握亲密关系,我希望你现在就开始刻意准备。